摘要: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士人的身心棲息之所,體現出園林主人的追求,寄托著園林主人的審美理念和價值取向,是文化精神的有形載體。在園林的命名、觀賞之中,園林將主體的審美意識賦予再造的園林山水,在園林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過對居所的命名,體現出個人的道德追求,寄托著隱居田園的高潔志向。文章以蘇州園林為例,通過對園林名稱的內涵探究,試析其背后的文化精神。
關鍵詞:蘇州園林; 文化精神; 隱逸思想; 天人合一;
An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Spirit in the Naming of Suzhou Gardens
Ren Wenxin Han Bo
School of Fine Arts of Design, University of Jina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rts School
Abstract:Classical garden is the place of habitat of body and mind, as the scholars reflects the garden owner's pursuit, with garden master aesthetic concept and value orientation,isthe physical carrier of cultural spirit. Taking Suzhou garde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spirit behind the gardens by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ir names.
園林是于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藝術,古典園林,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個可游、可居、可賞的文化空間。對于士人階層來說,園林,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
園林中包含山石、水體、植物與建筑諸多造園要素,通過巧思排布,構造出模擬天然形態的人工景致,“雖由人作,宛自天開”(1)成為造園的最高審美追求。文人們參與園林的設計營造,將自身的審美情趣與精神品格融入園林之內,在再造的自然之中,找到了身心的安放之道。
一、蘇州園林命名歸類
與其他景點相比,古典園林在命名上更為含蓄雋永。無論是側重于表現園林之景還是傳達觀景之情,抑或將情景相交融,園林的名稱都有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蘊,體現出士人階層獨特的審美旨趣。“城里半園亭”的蘇州,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秀美園林,被譽為“百園之城”。本文以蘇州園林為例,試分析其命名規律,探究其文化內涵。
許多園林的最初名稱業已在歲月中磨滅更迭,不能溯其本源。筆者以2018年發布的蘇州園林名錄為材料,以其中收錄的108座園林為研究對象,發現園林的命名規則,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 以園林主人姓氏、園林所處地名來給園林命名。
這一類所占比例最大,占到108座之中的43座。這一類命名方式較為常規,故不多做論述。
2. 以園林景色命名:
如環秀山莊、擁翠山莊、聽楓園、塔影園、倚晴園、拂水園、惠蔭園等23座。這類命名方式將觀賞者的主觀情感融入園林美景之中,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
3. 以園林帶給人的感受來命名:
如留園、暢園、可園、遂園、怡園等9座。強調園林帶來的愉悅感,側重于審美主體的感受,體現出士人由關注外物到向內探求的心態。
4. 以園林主人高潔隱逸的志趣命名:
如拙政園、網師園、退思園、耕樂堂、師儉園等25座。園林主人將園林作為廟堂與林野之間的緩沖地帶,在隱居生活中,達到人格的完善,完成自身的精神建構。園林以精神凈土的形態存在。
通過對蘇州園林名稱的歸類整理,筆者試分析園林命名規則背后體現的文化心理與美學理念,從而助益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園林名稱中的文化價值。
二、融情于物,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
多數景點的命名往往取諸景致,凸現其特色。而園林的命名,并不僅僅以景入名,而多是將主體的審美感受與園林景觀相結合,把主觀情感跟客觀景色都糅合在園林的名稱中,體現出融情于物、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
如蘇州名園“環秀山莊”和“擁翠山莊”,山莊之景固然秀麗蔥蘢,而景色環抱之下,是園主得以環奇山秀水、擁蓊郁入懷的園林之樂。審美主體(園林主人)將主觀情感傾注于審美客體(園林風光),在與自然的相處中,積累感性的審美體驗,從而獲得美學層面上的享受與心靈的愉悅。這種體驗再返歸自身,引起與外物的共鳴共感。在與園林交融的直覺體悟中,審美主體的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再以蘇州園林“聽楓園”為例,“聽”,這一動作的發出者是園林的主人,如果沒有“人”作為主體,“聽楓”的行為也便不復存在。正是主體和客體同處于“此在”,主客合一的審美行為才得以進行。雨打楓葉簌簌,環以嶙峋湖石,園林主人在此聽風觀月,與山水融為一體,恣意悠游之間,晏然俯仰自得,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審美觀照。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天人關系的理想境界,是以自身生命通貫宇宙全體,達到人與自然的契合。園林命名中,就貫穿著這一基本文化精神。從“倚晴園”“揖秀園”“問泉亭”等園林的命名之中,都能看到一個隱含的審美主體。
又例如“拂水山莊”,此處是名士錢謙益與愛妾柳如是的隱居別業,這對神仙眷侶在蘇州臨水而居,有文為記:“山翠濕衣,泉流聒枕,相與顧而樂之,遂有棲隱之約”(2),拂水,既是園主的動作,也寓意著主人隱逸園林,與山水相樂的愿望。王國維曾提出“有我”(3)與“無我”(3)之境,園林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在整體性的天人觀念之下,園林主人把自身的情感貫注于再造山水之內,達到主客的渾然合一。
有別于西方“天人相勝”的人本主義,中國造園與命名,都追求天地的融合一體,《易經》中提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4)反映出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特征。人在山水天地之中,體悟自身,在自然中,完成精神層面的超越。因此,在園林修建中,造園家力求創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觀賞空間。園林的命名上,也將人與景色的貫通體悟作為確定名稱的重點。除了造園設計,繪畫藝術山水田園詩等傳統的藝術形式,都追求人融于物而與物相得的境界。
儒釋道三家的哲學中,都有對于天人關系的闡釋,其中對傳統美學影響最深的,無疑是道家思想。莊子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5)84,在園林這一再造自然的空間中,得到了和諧而直觀的體現。在擁翠環秀、聽風拂水、倚晴揖秀、惠蔭靜思的沉浸體驗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5)66的境地躍然而出。
三、閑居田園,寄情山水的歸隱之志
另一類園林的命名,是為了表達園林主人閑居田園、寄情山水的歸隱之志。作為人工修建的第二自然,園林介于廟堂與林野之間,是“中隱”(6)的理想場所,也是士人隱居思想的重要載體。園林的存在,為傳統中國士人找到了一條身心的安放之道。
在儒道思想的影響之下,士人階層往往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7)的理想抱負。但是在仕途中,其高潔德行往往不為官場污濁所容,或被貶黜,或主動退隱,儒家入世致仕的政治理想遭遇挫折,于是士人們往往退居山野,從道家思想當中,尋找心靈的慰藉。他們將愁情寄予山水,將不得志的悒郁,化為對天地自然的觀照。在園林之中參悟自然,怡養性情,尋求心靈的平和安適。
如蘇州名園“拙政園”,其名出自潘岳的《閑居賦》:“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8)拙政園的主人王獻臣在仕途失意后,退隱姑蘇城東,藉由“拙政”二字,表明其遠離朝堂、安于山水之意。
“網師園”,始稱“漁隱”,幾易其主后,被清代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置,定名為網師園。網師,為漁夫之意,與“漁隱”一脈相承,體現出園林主人自得于漁樵耕讀,寄情田園的悠然心境。
“耦園”:“耦”,意為耕種。原名涉園,出自陶淵明的“園日涉以成趣”;而“退思園”“耕樂堂”等,都借園林命名,抒發遠離宦海,閑居田園的歸隱之志。
一方面,文人通過與自然的交流,紓解來自人倫世間的苦悶,尋求理想破滅后的療愈;另一方面,他們又在自然中怡養性情,冶煉心神,使人格臻于完善。蘇舜欽在《滄浪亭記》中自述,他退隱園林的原因是“罪廢無所歸”(9);因此修建滄浪亭“以舒所懷”(9)。而在游冶園林之中,感受到了歸隱的真趣:“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9)這段文字正是文人們擺脫案牘勞形的桎梏,于園林之中悠然自得的真實寫照。通過園林隱居,士人群體完成了更高層次的精神建構,脫離了功利境界的得失所困,最終到達超然物外,忘懷得失的天地境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10)進為廟堂,退為林野,清則匡濟天下,濁則歸隱園林。園林,在鐘鼎與山水間取得了平衡,士人進退從容有度,隱于園林,藉由閑居歸隱,實現了精神的自由。園林成為古代士人階層退隱避世的精神家園,也是他們心靈的棲息之所。從命名中,就可管窺一二。
四、以器載道,高潔自況的道德理想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概念!兑讉鳌酚性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11園林規劃需隨勢賦形,通過改造地形,營造景致,排布園境和種植草木等途徑,完成園林內部規劃。柳宗元提出的“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12,就是這一造園思想的理論闡述。有形的園林,是主人觀念的具像化呈現,修建者往往以園林比德自況,表現自身的價值向度與審美追求。園林命名中,體現著“以器載道”的藝術觀。
如蘇州的師儉園,“師儉”二字,出自《史記》中的《蕭相國世家》一篇:“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13師儉園原為晚清住宅,是帶有蘇州園林風格的民居建筑,園林主人為其取名“師儉”,告誡兒孫崇尚節儉,將高風亮節代代相傳;同里鎮退思園,為清代任蘭生營造,園名出自《史記》,取其“退思補過”之意,勉勵自身常觀己過,省察言行;陽澄湖畔的后樂園,取自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借園名表達出主人心系家國的志向;蘇州樂圃,取“樂知天命故不憂”之意,自勉順應天道,修養自我。這些園林的命名,都是“以器載道”這一理念的直觀呈現。
如《長物志》中所說“石令人古,水令人遠”14,園林本身即是承載觀念,抒發性情的場所。園林主人通過命名,表達他們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借助園林這一外物,在與山水草木的溝通中,使人格臻于完善,最終達到“道”的理想境界,于山嵌水抱中,完成自身的人格建構。
五、結語
士人們將內心的價值取向投諸園林,園林的修建、游賞、命名與居住中,無不承載著士人自身的心靈追求。景觀作為載體,表現園林主人的價值向度與審美追求。審美維度上,園林命名體現出天人合一、融情于物的審美追求;價值層面上,借園林命名,抒發遠離宦海、閑居田園的歸隱之志;在道德層面,士人們以園林比德自況,抒發高潔志趣與人格理想。
園林的營造與命名,體現著士人階層的文化內涵,個體與園林在交融觀照中,實現著士人自身的精神超越。
參考文獻
[1][明]計成.園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徐恒醇.設計美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梁變鳳.技藝載道,道藝合一--中國古建筑科技、倫理、藝術融合的案例與理論探索[D].太原:山西大學,2012.
[9]陳巍.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內涵的美學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1(17).
[10]萬艷華.中國古典園林名題初探[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4(11).
[11]黃開發.儒家功利主義的文學觀與文以載道[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5).
[12] [明]計成.園冶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注釋
1[明]計成.園冶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園說,37頁
2[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卷四十五
3[清]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頁
4楊天才,張善文.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乾·文言》,28頁
5莊子.莊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莊子·齊物論》
6[唐]白居易《中隱》
7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卷十三·盡心上》39頁
8[南梁]蕭統.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卷十六》122頁
9王水照.唐宋散文精選[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46頁
10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卷七·離婁上》29頁
11楊天才,張善文.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周易·系辭上》,77頁
12[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1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14[明]文震亨.長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長物志卷三·水石